基督復活(La Resurrezione di Cristo)
對基督徒來說,#復活節Easter 是紀念耶穌在受難三日後從死亡中復活的日子,是整個信仰中象徵「希望、戰勝死亡與新生」的關鍵時刻。而它的時節,總是在春分之後的第一個滿月後的星期日——也就是一個春天真正甦醒的日子,大致落在3 月22 日至4 月25 日之間。

《基督復活》(Resurrezione di Cristo)這個主題是許多教堂指定的祭壇畫,當你在威尼斯 走進 聖洛可大會堂(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)可以看到這幅畫,這幅大約籃球罰球區大小的畫作高529 cm寬485 cm,構圖以基督為中心,橫向占據畫面,被奇蹟般的光輝包裹著,從四名天使打開的墳墓中走出來。而在陰影之下,是沉睡的守衛,象徵著黑暗。
這幅畫是威尼斯三傑 之一的 丁多列托 的作品,丁多列托的畫風常常被形容很戲劇化、甚至有點「爆炸性」,因為他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中,是極具個人風格、動感強烈、構圖大膽的代表之一。而且他畫畫不打草稿且作畫快速,有時候也會被解讀是在趕工而沒有畫完。
這幅畫的人物的確給人一種正在動的感覺,好像裡面的人等一下就真的動起來了,像哈利波特裡面的照片一樣
不要碰我(Noli me tangere / Do not touch me)
1514-提香-不要碰我-收藏倫敦藝廊當耶穌從死裡復活後,抹大拉的瑪利亞來到墳墓尋找祂。她最初沒認出耶穌,以為是園丁。當耶穌呼喚她的名字「瑪利亞」時,她才認出祂是主,並想要靠近他,耶穌則對她說出這句話:
「Noli me tangere」 ——「不要觸碰我,因為我還沒有升天。」
這句話成為基督教藝術中常見的復活後場景主題,象徵人與神的距離、信仰的轉變、以及耶穌神性的超越。
這幅畫是威尼斯三傑之一 提香 的一幅布面油畫,繪製於1514 年,自19 世紀以來藏於倫敦國家藝廊。

被稱為「西方繪畫之父」的喬托也有這個主題的作品,就在帕多瓦斯克羅威尼禮拜堂 Cappella degli Scrovegni 的牆上,整個教堂的壁畫共分三層,這幅屬於「基督生平」中的復活段落,是其中收尾階段的重要一幕。喬托是將人類情感具象化的先驅,他筆下的瑪利亞滿是哀慟與渴望,耶穌則溫和但堅定地保持距離,兩人的互動充滿張力與情感複雜性——在那個年代的宗教藝術中,這樣的「人性情感」是非常有突破性的。
聖多馬的懷疑 (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)

耶穌復活後曾多次顯現給門徒們看,但多馬(Thomas)總是不在場,當其他門徒告訴他耶穌復活時,他說:
「除非我看見他手上的釘痕,而且我要摸到傷口才信。」
八天後,耶穌再次顯現,這次特別對多馬說:「伸出你的手來,觸碰我的傷口,不要懷疑,相信我。」
於是多馬親手觸摸耶穌的傷口,然後立刻相信了,說出「我的主,我的神!」
《聖多馬的懷疑》(Incredulity of Saint Thomas) 這個主題,最遲從 5 世紀開始就經常出現在基督教的藝術中。這幅1602年由卡拉瓦喬 (Caravaggio) 創作的畫作是最著名的版本之一,多馬的手指直接插入耶穌的傷口,畫面非常真實、觸目驚心。目前收藏在德國波茨坦無憂宮 Schloss Sanssouci。
而且這幅畫有著強烈的光影對比、極具戲劇性,是巴洛克風格的代表。說卡拉瓦喬是光影大師真的不為過。
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他們對聖經故事的理解,也體現出人文主義與新藝術技巧的發展。
延伸閱讀 :
丁多列拖 Tintoretto | 畫畫不打草稿,搶到案子最重要
米開朗基羅 | 文藝復興三傑之才華洋溢的討厭鬼 (1) 成名之作
參考書籍&網站